2011年12月29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僑鑫集團、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協辦的首屆中國(南方)智庫論壇在廣東珠島賓館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偉光發來賀信。此次論壇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田豐同志主持,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蔣斌同志出席了會議并講話。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郭克莎,著名學者高尚全、宋曉梧、遲福林以及國外專家湯本等出席會議并作主題發言。部分兄弟省區市社科聯領導,省直有關部門和部分地市黨委、政府負責人,各地級以上市市委宣傳部、社科聯負責人,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專家、學者、著名企業家、媒體記者等共約250人與會。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加快轉型升級與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
蔣斌副部長在講話中對廣東轉型升級的做法、成效、經驗和重要意義做了介紹,提出了轉型升級中遇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供專家學者們研討,并對如何將中國(南方)智庫論壇打造成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提出了具體要求。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同志認為,廣東的轉型升級不妨多從文化上尋找廣東轉型升級之路。這是由文化的特點、成效和地位決定的。發展文化首先要找好文化的出路,目前三條現實的文化出路:一是圍繞民生辦文化,改善和豐富民生是發展文化的首要目的和任務,也是文化的第一出路;二是圍繞出口辦文化,要為了出口辦文化,研究世界文化需求,拓展國際文化市場,以出口為導向發展文化;三是圍繞市場辦文化,這里的市場主要是指國內市場,文化市場是可以引導、培育、拓展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同志則把智庫的作用歸納成三句話,六個字:出招、解惑、指路。出招,就是給各級政府不僅要出高招,必要的時候要出絕招;解惑,隨著我國國力和經濟的強盛,外部的質疑越來越多,雖然我們早就提出和諧發展,但威脅論從未中斷,所有這些都要由智庫出來面對,對外對內都要解惑;指路,就是智庫在關鍵時刻要指明方向,應該如何發展本次論壇以廣東轉型升級之路為主題,正是切中了當前廣東經濟發展的要害。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尚全認為政府轉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并指出,第一,必須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第二,政府職能不清是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因素;第三,解放思想、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因此我們必須首先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同時加快以政府轉型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并加快以適應社會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線的社會體制改革。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遲福林教授認為,能否從投資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走向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是轉型升級和未來中國發展的關鍵和重點,同時他指出了消費類無法提升的三個方面的原因: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束縛、不合理國民收入分配的制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所束縛。為此,我們必須加快經濟收入分配改革,必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必須推進政府轉型。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宋曉梧教授認為,現在轉型是一個全面的轉型,不僅僅是經濟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過程中,培育和規范社會組織是聯系經濟與社會以至于下一步政治體制改革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在國家法律框架內,發展和規范社會組織,形成靈活的社會自協調機制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政府邊界的問題,同時還是民主法治的基礎性框架,可以解決轉型中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廣東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回答和寶貴的經驗。
美國克萊蒙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湯本教授認為,近幾年廣東正在進行新的政治和經濟的改革,無論是“騰籠換鳥”,還是聘請洋顧問,還是產業轉移,還是轉型升級,還是發展民間組織,這一切都是為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至于如何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廣東,重要的是要消化美國,從美國的興衰中吸取教訓,加強中國與美國的合作。
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理事長黃挺教授認為轉型升級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他指出,廣東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政府轉變職能;目前廣東要加大要素市場的建設,培育市場體系,繼續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調整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同時必須正確地處理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深化國企改革。
廣東經濟學會會長、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珺教授提出了圈層結構的概念,在整個轉型升級當中越大的城市壓力越大,所以轉型的動力要求也大,這就是汪洋書記講的倒逼機制,未來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就是大城市,因此,在整個產業配套過程中大城市放中間,抓兩頭,這是現在城市發展的重點。在未來30年發展過程當中,特別是在廣東轉型升級這場戰役和系統工程中,重點要把大城市做成我們的發動機和火車頭,由此來推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的快速發展。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丁力研究員認為,廣東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我們形成了新廣東經驗:公平和效益能統一,這體現在:一是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二是率先提高政府財政預算透明度,將有限財政資源最大限度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我們要大張旗鼓宣傳的也是我們正在做的公民社會建設;四是廣東率先在全國認可了社會中間組織;最后,切實推進粵港澳區域合作,圍繞轉型升級促進三地共同發展。這幾年廣東走出了一條效率和公平相統一的道路,即將把廣東建設成為“政治民主、經濟富裕、社會公平、文化繁榮”的社會。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學所趙細康所長認為,改革到了今天,確實需要深刻反思目前中國社會存在各種矛盾:一是破傳統社會與立現代社會的矛盾;二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矛盾;三是硬與軟的矛盾,經濟與效率這一手很硬,但社會、文化乃至政治這一手比較軟;四是改革實踐中行與思的矛盾;五是公共服務中供與求的矛盾。
中山市委常委、宣傳丘樹宏部長建議廣東爭取試辦文化特區。不重視文化的問題,我們國家真正的崛起是不可能的。試辦文化特區是廣東繼續領跑全國出路和使命,接下來我們通過文化特區,從體制性的安排為廣東的轉型升級提供服務,提供一個未來發展的方向,也為全國提供一個藍本。廣東試辦文化特區,中山是個不錯的選擇。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徐印州院長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得密切觀察產業發展的動態和趨勢,才能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作出正確的抉擇。從國家全局層面來看,正在克服困難、尋找適合國情的低碳發展之路,新能源方面太陽能光伏和風能方面已經出現嚴重過剩,LED產業正在敲響警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像發展傳統型產業那樣模仿生產、一哄而散,必須解決知識產權問題。
中山大學姚益龍教授認為,廣東轉型升級的方向應該是:第一要重視產品的創新能力;第二是注重人力資本的追加;第三是打造產品的創新模式。要發揮政府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作用。一是創新支持,有足夠的創新支持和沒有足夠的創新支持是大不同的。二是政府應該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不可拔苗助長。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向曉梅所長認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是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廣東要借助這一次國家批準的三個海洋經濟區的試點政策背景來推動實施藍海戰略。廣東要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轉變,發展海洋經濟刻不容緩。
中山大學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丘海雄教授認為,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廣東的轉型升級:一、社會結構的角度,希望內需帶動經濟就要好好想一想我們的社會結構是不是出了問題;二、產業組織問題,珠三角產業集群的特點是高度集中、低度整合,中小企業之間缺乏合作,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也缺乏合作,甚至有反專業化的趨向,假如我們不改變這種狀況,產業轉型升級是難以實現的;三、中國人有句話“富不過三代”,現在第一代民營企業創業者已經到了要退休的年齡了,他們的第二代能不能接班,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四、目前中國資金外流問題比較嚴重。
廣東老年公共事務研究中心陳瑞蓉研究員認為,加快轉型升級要注意四個充分認識:第一,要充分認識加快轉型升級必須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二,在轉型升級進程中由于慣性、惰性以及體制機制等原因,不愿轉、不會轉、制度制約不能轉等情況依然程度不同存在;第三,要充分認識加快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純政績工程。
《學術研究》主編葉金寶研究員認為,文化建設是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建設需要新的理論思想和發展思路,我個人認為這些思路應該從關注文化的外部性向關注文化的內部性轉變,文化的內部性就是指文化的價值理念、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這種轉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描述:一是文化目的的調整;二是文化建設的觀念調整;三是文化建設功能調整;四是文化價值體系的調整。
廣東華南經濟研究員區域產業研究所楊久炎所長認為,廣東轉型升級非常需要關注物聯網和云計算融合發展問題。物聯網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經過研討,專家學者們取得了一些重要共識:1、廣東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2、率先主動轉型升級是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的必由之路;3、危機倒逼轉型升級是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的必然選擇;4、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是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的動力源泉;5、全面系統轉型升級是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的內在要求;6、以人為本轉型升級是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的目標和歸依。會議一致認為,以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為契機的轉型升級是思想解放和戰略創新的重大成果。廣東是改革開放、率先發展的實驗區,轉型升級必定會提出更多的戰略問題和理論課題,也必定會創造出更加廣闊的思想發展空間。各位專家學者在此次論壇上各抒己見,為豐富“加快轉型升級與增創科學發展新優勢”主題報告提供了眾多參考意見,此次論壇最終在與會人員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手機版 | 歸檔 | 關于我們| (粵ICP備14048290號 )
主辦:學術研究雜志社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18號廣東社會科學中心B座7樓學術研究雜志社
郵編:510635
? 學術研究雜志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